7月5日,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召开之际,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小组点赞贵州,一起来看看吧!
《人民日报》头版报道
贵州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7月,贵州六盘水市,117万多亩刺梨林散布在山野间。
刺梨果黄灿灿,身披尖刺,酸涩多渣。这些曾经没人要的小果,如今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再过一个多月,刺梨果就将‘走’上产线,变成饮料等5个系列20多款产品。”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廖丽婷介绍,通过深度开发刺梨产品,公司去年年产值达2.7亿元。六盘水市年加工刺梨能力已达68万吨,刺梨全产业链条释放出澎湃动能,为乡村全面振兴增添动力。
展开剩余93%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贵州践行“两山”理念,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绿”为笔绘新篇。
推进生态资源产业化利用——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深挖“风”的潜力。山上,巨型风车叶片在风中稳定旋转;山下,风电产业园的塔筒、叶片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公司已在龙里建成4条百米级陆上叶片生产线,助力龙里打造风电产业集群。”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总经理王自贤说。
立足实际,贵州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注重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多能互补。目前,贵州新能源装机容量达3158万千瓦,占省内总装机39.5%。
产业向生态转型,生态向产业转化。
梵净山脚下,铜仁市江口县选准抹茶产业新赛道,引入贵茶集团,上游联动10户规模以上企业、100家碾茶加工厂、1000个家庭农场、近10万茶农,下游与奶茶店、咖啡店等洽谈合作,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当地还举办“抹茶雅集”文化节,建设抹茶小镇、抹茶街区,茶旅互融更添发展活力。
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贵州将生态优势嵌入价值创造全过程。2024年,贵州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产值增长4.2%,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6%,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
探索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
6月17日,贵州省林业局与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签发第二批8张省级林业碳票。目前,贵州林业碳汇(碳票)获得银行授信5.71亿元、放款1.88亿元,实现交易约1458万元。
在试点县(市)开展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成立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建立“贵州生态产品”目录清单……贵州着力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交易难”等问题。截至目前,贵州基本实现省市县3级“绿水青山”价值可量化、核算结果可比较。
加强生态收益价值化补偿——
乌江渡断面是贵阳市和遵义市的交界断面。2024年,断面日均最小下泄流量、月总水量高于目标值,上游的贵阳市获得下游遵义市的生态补偿。“只要供给下游的水质水量达标,就能获得补偿。”贵阳市水务管理局水资源及水土保持管理处副处长蒋思鸣说。
省级层面制定赤水河等八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办法,贵阳市探索森林覆盖率横向生态补偿模式,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态补偿制度……贵州积极探索新机制,通过双向多元补偿,汇聚保护合力,实现生态与发展双赢。
“贵州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绿色生产力,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展现山清水秀、绿色低碳的美丽贵州新风采。”贵州省委书记徐麟表示。
新华社聚焦贵州:以发展“含绿量”提升增长“含金量”
山峦叠翠,江河纵横;古老村落,民族风情。踏入贵州,每一帧都是风景。
近年来,贵州不断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目前,全省拥有世界自然遗产4处,森林覆盖率达63.3%,绿色经济占比达48%。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从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到被赋予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贵州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绿色理念融入特色产业发展,将生态环境“高颜值”转化为经济发展“高产值”。
从增绿到增收
生态治理“唤醒”荒山
沿河十二盘,山路曲折,大山入云。
日前,记者驱车进山,好不容易在一栋三层楼房前停下——鑫兴李王农民专业合作社。身板硬朗、皮肤黝黑的合作社技术负责人、种植大户肖永先含笑迎面走来。
“我们的空心李因成熟后果肉与果核自然分离很受欢迎,现在还没上市,老顾客的订单就已经来了。”肖永先说,再过一段时间,这里就会热闹起来,每天要对外销售上千斤鲜果。
这是2025年6月29日拍摄的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街道十二盘社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吴海 摄)
位于武陵山区深处的十二盘社区,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街道。虽然距县城不远,但由于石漠化,过去是个穷地方。通过反复摸索,近些年当地选择大面积种植耐旱的空心李,让荒山披绿的同时,也让果园生金。
岩溶地貌发育典型的贵州,石漠化严重。当地二十余年持之以恒、综合施策治理。
重度石漠化地区没有发展产业的基础,以封山育林育草为主;中度石漠化地区有土壤,种草发展畜牧业;轻度石漠化地区土壤较多,大力发展经果林……分类分级治理后,一座座山有了“会呼吸”的碳汇库、“能生金”的经济林。
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底,贵州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约2764.24平方公里,累计治理面积居全国前列。
2025年7月3日,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街道十二盘社区绿意盎然(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陈晓岚 摄)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贵州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李子、刺梨等特色产品畅销全国。
“以前的寨石村荒山荒坡随处可见,村民守着‘巴掌田’种玉米,忙活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如今,占地150多亩的有机果园,每年亩均收入突破2万元。”松桃苗族自治县妙隘乡寨石村水果基地负责人敖湖涌感慨道。
从粗放到集约
“富矿精开”激活资源潜能
数据显示,贵州煤、磷、铝、锰等49种矿产资源储量排在全国前十位。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贵州提出“富矿精开”战略,即在“精确探矿、精准配矿、精细开矿、精深用矿”上下功夫,打造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
目前,煤化工、磷化工、锰加工、铝加工,一批百亿、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加快培育。
位于黔中腹地的清镇市铝土矿资源丰富,储量超3亿吨,约占全国10%。过去当地“挖矿卖土”,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如今,原本每吨几百元的石头,经过技术提炼身价可以翻倍。
小众工业材料金属镓,被称作“半导体工业的新粮食”。“过去生产氧化铝时伴有镓,但我们没有专门利用。在政府扶持下,企业研究出新技术,每年大约能提取40吨镓,仅这一项就增加1亿元以上的产值。”贵州广铝氧化铝有限公司工艺研究员吴建雄说。
“这两年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的产业链在向下延伸。”清镇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中心主任袁冠楠说,去年全市铝及铝加工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超265亿元,同比增长38.29%,已经集聚49户规模以上企业。
延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已成为共识。
这是2025年7月2日拍摄的建设中的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氟钡新材料产业园(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袁福洪 摄)
在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有目前贵州唯一以氟钡化工产业为主导的省级化工园区。依托丰富的铝土矿和萤石资源,一个年产8万吨氟化铝、6万吨氟化氢及配套20万吨硫酸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正在进行场平施工,预计明年6月建成投产。
“以后将改变直接卖萤石的局面。”项目负责人、贵州天萤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启泉介绍,地方正积极推动能源与矿产资源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粗加工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变。
从颜值到产值
文旅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
暑期临近,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梵净山景区热度攀升。自2018年获得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头衔,梵净山的独特景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同时也开启了更高层次生态保护的探索。
2025年6月26日,游客在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景区游览(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李鹤 摄)
梵净山繁衍着野生动植物7000多种。盛夏时节,茂密的林海间,被誉为“地球独生子”的黔金丝猴自在穿梭。
这是2025年5月28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黔金丝猴研究中心拍摄的黔金丝猴。新华社发(李鹤 摄)
山上生灵与山下百姓依山而居,和谐共生。走进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青山绿水间,民居错落有致。“现在我们这里成了游客来梵净山游玩住宿、就餐的好地方,乡亲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云舍村党支部书记杨凤刚说。
由于承载力有限,梵净山对入园旅游人数、入园时间等均有限制,引导游客错峰、分流。按照“山上做影响力、山下做生产力”的思路,景区坚持生态保护与旅游适度开发。“以前家里生活全靠丈夫在山上卖苦力、抬滑竿维持。现在我们开的农家乐生意红火,赶上旺季得提前预订。”村民杨元菊说。
“随着绿色旅游快速发展,梵净山山上山下、东线西线、人文自然等旅游资源得以开发,旅游民宿、特色餐饮向精品化发展,文旅融合取得喜人成效。”铜仁市文体广电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
这是2025年4月22日在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赤杨叶花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李鹤 摄)
被誉为“山地公园省”的贵州正加快推动旅游产业化实现新突破。由黄果树瀑布、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赤水丹霞、万峰林、梵净山等旅游景点谐音构成的“黄小西吃晚饭”,是当地重点打造的精品旅游线路。
2024年,贵州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0.4%、13.3%、81.8%。用好自然珍宝、文化瑰宝,贵州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不断开发新场景、打造新产品、满足新需求,持续推动旅游与文化、体育等融合发展,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
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展望未来,贵州将朝着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加快奋进,书写“诗与远方”的新篇章。
“学习小组”点赞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目前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是哪个?
答案是: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今年7月5日至6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举办。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2018年两次向论坛年会致贺信,2015年、2021年在贵州考察时两次对办好论坛作出重要指示。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一直以来,习近平对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格外关注。
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他引用唐代诗人孟郊“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和宋代诗人赵希迈“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两句古诗,赞叹贵州生态之美。他说:“贵州真是山好水好,一定要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
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今年3月,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
新风采如何展现?习近平提到过3个关键词。一是“底线”;二是“优势”;三是“转化”。
10年前,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作为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贵州岩溶出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曾是全国石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
贵州因地制宜、攻“石”增绿:截至2024年底,贵州全省森林面积1114.7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3.3%,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9个中心城市、88个县的环境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平均优良天数比例99.1%;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主要河流222个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99.1%,23个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这是贵州去年的生态答卷。
贵州省赫章县韭菜坪上的风力发电设备。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守住“底线”,方能保住“优势”。
贵州的优势是啥?2021年2月,习近平在考察贵州时指出,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作为全国首批、西部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金字招牌——
年平均气温在10℃到20℃之间,湿度适中,有助于降低制冷能耗,对发展数据中心等产业集群十分有利;
辣椒、刺梨等种植规模全国第一,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和名特优新农产品达到754个;
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
贵州赤水丹霞国家地质公园一角(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有了“优势”,还要看“转化”。
今年3月,习近平考察贵州时指出,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以贵州桐梓为例。20多年前,桐梓县就被国家林草局认定为“中国方竹笋之乡”,是全国方竹第一大县。桐梓县马鬃苗族乡方竹资源丰富,但过去经营方式单一,林地产值开发不足。为打破困境,当地利用竹林内的独特气候环境,探索出“竹+菌”的复合模式,实现了竹荪的近野生生态栽培。
像桐梓县这样点“绿”成“金”的故事还有很多——
赤水将一根竹子“吃干榨尽”,培育起超90亿元产值的竹产业;绥阳探索“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生态价值与经济收益双提升;单株碳汇项目将树林生态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已覆盖贵州9个市(州)33个县668个村,让“空气定价”走进现实……2024年,贵州绿色经济占GDP的比重达48%。
发布于:贵州省配资网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