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大授衔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自1927年南昌起义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然而从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再到后来的解放军,始终没有实行过军衔制。长期以来,官兵们只有职务区分,却没有军衔。如今要在全国军队范围内突然推行军衔制度,这不仅是从无到有的巨大转变,而且还必须做到公平合理,可以说是一项复杂而敏感的工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争议,负责军衔制的领导同志在授衔之前,逐一与相关干部谈话、解释。有的人对此表示理解,也有人颇为惊讶,甚至还有人觉得出乎意料。其中最有趣的要数孔庆德,他笑着说:“要是给我授个校官军衔也就罢了,中将军衔却实在没想到。”这番话一经传出,引得大家忍俊不禁。最终,这位“糊涂”的同志果然成为一名中将。
将军的战斗历程
展开剩余79%孔庆德出生于山东曲阜,是孔子第七十三代后裔。但到他出生时,孔家早已家道中落,家里七口人全靠父亲出卖苦力维持生计。在贫寒的环境里,孔庆德坚强成长。16岁那年,依旧看不到生活改善的希望,他毅然决定离开家乡参军,至少能解决温饱问题。最初,他加入了北伐军陈调元部。中原大战期间,部队被调往安徽六安,在那里爆发兵变,他随起义士兵参加了红军,从此踏上革命道路,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一员。
在红军中,他凭着勇敢和顽强,屡次立下战功,从排长、连长到营长一路晋升。长征途中,他已是团长。等部队到达陕北,他成为红四军第十师师长,并率部参加了长征的最后一战——山城堡战役。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所在部队改编为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他任一营营长。769团随后受命奔赴山西抗敌。在忻口会战期间,日军空军不断轰炸前线,国民党守军苦不堪言。孔庆德所在部队发现日军飞机驻扎在阳明堡机场,夜幕降临后迅速出击,一夜鏖战,成功摧毁敌机24架,几乎全歼当时在晋北作战的日军空中力量。这一战不仅赢得刘伯承的高度赞赏,蒋介石也亲自发来嘉奖令,还奖赏两万元。夜袭阳明堡与平型关战役齐名,成为抗战史上经典之战。2019年国庆阅兵中,象征那段历史的“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军旗再次亮相,引起全国瞩目。此后,他又率部参与神头岭、响堂铺以及百团大战等战役,屡次重创日军。抗战胜利时,他已是冀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他任华野二纵四旅旅长,随刘邓大军征战南北,参加上党、邯郸等战役,并挺进大别山,狠狠打击国民党军。1947年,他率军解放襄樊,生擒国民党特务头子康泽。1949年出任第58军军长。到1955年授衔时,他已是武汉军区副司令员,完全符合中将授衔标准,当年的“校官笑谈”显然只是他的谦逊与幽默。
将军的轶事
孔庆德作战灵活机智,常以埋伏和奇袭制敌,屡屡缴获颇丰。1938年初,他获悉一股日军携带大炮在村中宿营,防守松懈,他立刻指挥部队夜袭,不仅击溃敌人,还缴获一门刻有“天皇御赐”的大炮。刘邓首长大喜,下令通报嘉奖,而失炮的日军指挥官羞愧难当,竟有人以剖腹谢罪。
1948年解放军攻打襄樊时,部队间一度因争夺俘虏康泽发生摩擦,甚至差点引发自相残杀。孔庆德果断出面调停,避免了“解放军打解放军”的笑话。建国后有人屡次请他澄清功劳,他总是淡然回答:“康泽是解放军抓的。”既维护了部队的团结,也体现了他的宽厚。
进入七十年代,他在湖北主政时,坚持“抓革命,促生产”。遇到阻力,他总能滔滔雄辩,驳得对方无言,被周恩来称作“孔大炮”,背后又被戏称为“孔铁嘴”。九十年代他重访襄樊,听闻官员抱怨桥梁过窄,他当即严厉指出,当年资金紧缺才修得如此,如今仍以“无钱”为借口,岂非笑话?场面顿时让人哭笑不得。
晚年他始终关心国家大事。2008年汶川地震,他慷慨捐款支持灾区建设。生活中,他简朴节俭,教育子女务必清廉。作为孔子后裔,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口才,更以一生的忠诚和实干,书写了红色将军的风采。
小结
2010年9月29日,孔庆德在武汉逝世,享年100岁。统计显示,开国将军中共有55名上将、175名中将。吕正操是最后一位辞世的开国上将,享年106岁;而中将中最后辞世的是张震,将军活到了101岁。这些老战士虽然逐渐离去,但他们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精神,将如星辰般永远照耀后人。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网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