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弥漫的战场,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们: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从俄乌冲突到巴以冲突,地区热点持续升温,世界局势波谲云诡。这些冲突仿佛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老一辈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思想,在今天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现代战争,打击目标早已不再局限于前线阵地。敌人的导弹、无人机,可以轻易跨越数百甚至数千公里,直奔我方腹地,打击关键节点。那些暴露在地面上的军事设施、工厂、仓库,如同靶子一般,任人宰割。看看俄乌战场上那些被炸成废墟的工厂、仓库,难道还不足以警醒我们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国家在崇山峻岭之间,建造了大量的地下军事工程,例如著名的816地下核工厂,堪称鬼斧神工。这些工程隐蔽性极强,防御能力突出,既能生产武器装备,又能储存战略物资,战时还能作为指挥中心和人员避难所,简直就是固若金汤的“地下长城”。可惜的是,在八十年代,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许多地下工程被迫停工,至今仍沉睡在崇山峻岭之中。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这些地下工程的价值?我认为,重启并升级这些工程,刻不容缓!将它们改造成能够生产导弹、无人机、甚至飞机的现代化地下工厂,才能在战时保障我们的军工生产能力,不至于被敌人“一锅端”。
我们还应该在更深的地下,建造新的军事设施。如果我们的重要军事设施都位于地下千米深处,敌人的钻地弹还能奈何我们吗?即便他们拥有最先进的钻地弹,想要穿透如此厚重的岩层,也绝非易事。
有人可能会说,建造这些地下工程耗资巨大,会影响经济发展。但我想反问一句:没有强大的国防,经济发展还有什么意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一个强大的国防,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也是国家安全的基石。
地下军事工程,就像我们手中的“王炸”,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亮出。但这张“王炸”的存在本身,就能对敌人形成巨大的威慑,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建造地下工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规划和投入。如何平衡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如何优化地下工程的布局和功能,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准备应对各种挑战。只有拥有强大的国防实力,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守护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
配资网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