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必居作为北京最古老的酱园(始创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其酱制技艺以“酱味纯粹、用料本真”闻名。与天福号、月盛斋等以肉类为主的酱制不同,六必居的酱猪耳更体现其“酱菜+卤味”的跨界特色——既保留了酱园对“酱”的深刻理解,又融入卤制的软糯口感,成品以“皮糯弹、软骨脆、酱香清润不腻”独树一帜。以下是其制作工艺的详细解析:
一、选料:精准部位,奠定口感基础六必居酱猪耳的选料极为苛刻,首选新鲜猪耳(而非冷冻),且要求:
形态完整:猪耳需保留耳叶、耳轮、耳尖完整的自然轮廓(避免破损或缺失,否则影响成品美观);
无杂毛残留:猪耳内侧毛细密,需仔细检查并剔除(传统用稻草火轻燎表面,再刮净,避免刀刮破坏皮层);
新鲜度达标:当日屠宰的猪耳最佳(冷冻耳会流失部分水分,导致酱制后口感发柴)。
二、预处理:去杂增香,唤醒原料本味初洗去污:新鲜猪耳用流动清水反复冲洗,重点清理耳窝内的血污与黏液(可用小刀轻刮耳内侧,但避免过度刮伤皮面)。
去毛定型:
火燎法:将猪耳贴近炭火或燃气灶,用小火轻燎耳边缘及内侧,待毛根卷起后迅速用刀刮净(传统工艺,可保留皮的韧性);
刀刮法(现代辅助):对残留细毛,用镊子或小刀逐一清理,确保无杂毛残留(否则影响酱制后的色泽与口感)。
焯水去腥:冷水下锅,放入猪耳,加葱段、姜片、料酒(或黄酒)、少许白醋(软化皮层,加速血沫析出),大火煮沸后撇净浮沫,转中火煮3-5分钟(时间过长会导致耳皮紧缩,影响后续吸汁),捞出用温水冲洗(避免冷水激缩肉质),沥干备用。
三、核心:六必居“本味酱汤”的调制六必居的酱制精髓在于“以酱为本,香料为辅”,其酱汤不追求复杂香料的堆砌,而是通过黄豆酱、甜面酱的发酵香气与基础调味的融合,突出“清润酱香”。
1. 酱汤原料(传统配比)主味基底:六必居自酿黄豆酱(或甜面酱)500g(取酱汁+部分酱体,提供核心酱香);
调味辅料:黄豆酱油200ml(提鲜)、冰糖50g(中和酱的咸苦,增加回甘)、黄酒150ml(去腥增香)、盐20g(根据口味调整);
香料(极简配置):八角2颗、桂皮1小段、花椒10粒、香叶2片(仅用于提香,不掩盖酱的本味);
老汤:每次酱制后留存的上次酱汤(关键!老汤中积累的鲜味物质与酱香,是新酱汤风味的核心)。
2. 酱汤熬制锅中加清水(或老汤)1500ml,放入黄豆酱、甜面酱,小火慢炒(类似“炒酱”),待酱香味溢出、酱体微微冒泡(约5分钟),避免糊锅;
加入葱段、姜片、蒜瓣爆香,再下香料包(纱布包裹)略炒出味;
倒入黄豆酱油、黄酒、冰糖、盐,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熬煮15分钟(使香料与酱料充分融合);
最后过滤掉香料渣(六必居传统:香料仅用于提味,不留在成品中),得到澄清透亮的“本味酱汤”。
四、酱制过程:慢炖锁鲜,软糯与脆嫩的平衡六必居酱猪耳的灵魂在于“慢煮出鲜”,通过精准火候控制,让耳皮吸饱酱汁的同时,保留软骨的脆嫩与瘦肉的紧实。
1. 初入酱汤将预处理后的猪耳放入烧开的酱汤中(汤量需完全没过猪耳),转最小火保持“微沸”状态(汤面仅冒小气泡,避免剧烈翻滚导致耳皮破裂)。
2. 文火慢煨加盖慢炖40-60分钟(具体时间根据猪耳大小调整):
前20分钟:酱汤的热力逐渐渗透,猪耳开始软化,软骨中的胶原蛋白缓慢溶出;
中间20分钟:耳皮吸饱酱汁,颜色从浅粉转为深棕红,肉质开始酥烂;
最后20分钟:转中火略微收浓酱汤(保持微沸),让酱汁更紧密地包裹猪耳,同时避免过久炖煮导致耳皮软塌。
3. 收汁提味炖至用筷子轻戳耳皮可轻松穿透、软骨略有弹性时(约60分钟),开盖转中火收浓酱汤(约5分钟)。收汁时需不断翻动猪耳,使每寸耳皮都均匀裹上浓稠的酱汁,最终呈现“油亮红润、酱汁挂壁”的状态。
五、老汤养护:百年风味的传承密码六必居的酱汤被称为“活汤”,其风味随时间累积愈发醇厚。每次酱制完成后:
过滤酱汤(去除杂质与残渣);
留存1/3老汤(作为下次酱制的基础);
补充清水、黄豆酱、酱油等原料,重新熬煮(比例与新酱汤一致),如此循环往复。百年间,老汤中积累了丰富的氨基酸、酯类物质,形成了六必居酱猪耳“清而不薄、浓而不齁”的独特风味。
六、成品特点六必居酱猪耳的成品兼具“形、色、味”之美:
形:耳叶完整舒展,耳皮透亮如琥珀,软骨清晰可见;
色:酱红油润,表面裹着一层透亮的酱汁,无焦糊或过深色泽;
味:入口先是酱香清润(黄豆酱的豆香与甜面酱的麦香交织),随后是耳皮的糯软弹牙,软骨脆嫩微弹,瘦肉紧实却不柴,咸鲜中带一丝回甘,无重香料的刺激感。
六必居酱猪耳的制作,本质上是“酱园技艺”与“卤制智慧”的融合。它不追求浓油赤酱的厚重,而是以“本味酱香”为核心,通过精准的选料、温和的预处理与耐心的慢炖,将猪耳的天然口感与酱园的发酵风味完美结合,成为老北京人记忆中“最清爽的酱卤美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网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